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maidan59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maidan59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maidan59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maidan591.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_新闻中心_8亿彩票app官方_8亿彩票app官方版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发布时间:2024-12-04 |   作者: 8亿彩票中奖一个人独中

  习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既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积极应对,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习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党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宏观调控加力提效。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显著改善,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任务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与西方国家大多以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相比,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更为丰富、目标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样。我们党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整体视角审视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强化协同联动,在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时更有效。今年以来,我们党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政策协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多方面因素、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货币政策发力支持稳增长,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的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财政政策力度加大、提质增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协同发力,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统筹考虑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加强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宏观政策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对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形成有力支撑。

  针对明显问题推出纾困帮扶政策。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出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等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在经营主体方面,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显现,增强了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同时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在长期资金市场方面,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有效提振长期资金市场信心;等等。这些纾困帮扶政策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有助于打通经济运行中的卡点堵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加强宏观调控也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比如,《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助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增强了财政资金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助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将推动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随着宏观调控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效应得到一定效果释放,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质效提升。促进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10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企稳回升势头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预计为3.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增长1.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增长4.2%。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居于前列。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十分不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出6.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同比增长4%,反映出我国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持续提升。10月份,工业生产增势稳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也不断改善。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重点领域风险逐步化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系统谋划、持续发力,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一定效果支持,房地产市场向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地方债务风险整体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一定效果处置化解,金融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筑牢。总的来看,我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的提高,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实施有效的预期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和微观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与经济发展目标,对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更好参与经济运行。今年以来,我国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短期看,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动下,9月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从中长期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等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光明前景擘画了宏伟蓝图,有利于增强公众信心、改善长期预期。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平稳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幅度的提高,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大、更艰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慢慢地加强应对各类风险和冲击的韧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调控能力逐步的提升。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党对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谋划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考虑政策初衷、目标取向、功能定位,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实施政策时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同时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将不断推动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既保证宏观政策力度,又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可以更加好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较为充裕。比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我国政府债务率明显低于G20国家和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而且地方政府债务大多数都用在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空间。同时,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逐步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引导微观主体形成关于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期,由此减少不确定性、提振市场信心。在此基础上,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当前工作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统一起来,能够进一步拓宽政策空间,获得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反复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着力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理政治学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把握时度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既稳扎稳打,又勇于突破,推动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

  稳是大局和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稳就要稳增长、防风险、守底线。今年以来,我们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水平发展这一第一个任务,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组合效应。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约95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分季度看,每个季度创造的经济增量逐步扩大,分别为1.19万亿元、1.22万亿元、1.29万亿元,为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均实现稳步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4%、5.4%、4.7%。同时,我们加快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经济安全能力建设,成功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截至9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从社会预期看,稳的关键是提振信心。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预期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宏观政策对提振信心的非消极作用得到一定效果发挥。以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为例。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涉及电网、铁路具体业绩核算,贴近实体经济,且每周都能计算。对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可以第一时间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企业运转情况,预判短期经济总体景气状况。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景气区间,表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企业信心增强。

  稳还体现在就业稳、民生稳。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结构性就业压力,但得益于经济体量增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稳就业政策支持,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0月份进一步降至5.0%,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同时,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兜底保障慢慢地加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5.7%、6.4%,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分别增长11.5%、8.1%。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能够有力提振发展信心、增进社会消费预期。

  进是方向和动力。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抓创新、调结构、谋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产业培育壮大,进的动能在增强。

  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4年,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拥有百强科学技术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

  协调是评价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备,今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增长平稳,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持续增强。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大幅领先整体水平,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

  高水平开放是促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高水平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2%,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服务贸易收支保持增长。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带动外企在华投资意愿持续提高。同时,我国提出“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等,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顶住压力实现稳中有进殊为不易。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偏弱,部分公司制作经营面临困难。正视困难,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一定能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习指出,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仍就保持战略定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今年11月,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正式达成;1—10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同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截至10月8日,114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17亿吨;45家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1.52亿吨。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3—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同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累计装机约占全国装机的54.7%。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我国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全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同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也有效促进了先进节能高效设备产品推广应用,降低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至88.5%。

  也要看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改变,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央、国务院8月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为快速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健全国家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汇聚各方面力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返回列表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04

  习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既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积极应对,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习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党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宏观调控加力提效。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显著改善,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任务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与西方国家大多以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相比,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更为丰富、目标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样。我们党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整体视角审视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强化协同联动,在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时更有效。今年以来,我们党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政策协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多方面因素、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货币政策发力支持稳增长,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的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财政政策力度加大、提质增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协同发力,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统筹考虑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加强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宏观政策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对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形成有力支撑。

  针对明显问题推出纾困帮扶政策。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出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等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在经营主体方面,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显现,增强了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同时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在长期资金市场方面,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有效提振长期资金市场信心;等等。这些纾困帮扶政策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有助于打通经济运行中的卡点堵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加强宏观调控也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比如,《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助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增强了财政资金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助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将推动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随着宏观调控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效应得到一定效果释放,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质效提升。促进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10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企稳回升势头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预计为3.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增长1.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增长4.2%。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居于前列。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十分不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出6.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同比增长4%,反映出我国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持续提升。10月份,工业生产增势稳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也不断改善。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重点领域风险逐步化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系统谋划、持续发力,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一定效果支持,房地产市场向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地方债务风险整体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一定效果处置化解,金融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筑牢。总的来看,我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的提高,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实施有效的预期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和微观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与经济发展目标,对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更好参与经济运行。今年以来,我国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短期看,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动下,9月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从中长期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等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光明前景擘画了宏伟蓝图,有利于增强公众信心、改善长期预期。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平稳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幅度的提高,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大、更艰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慢慢地加强应对各类风险和冲击的韧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调控能力逐步的提升。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党对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谋划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考虑政策初衷、目标取向、功能定位,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实施政策时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同时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将不断推动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既保证宏观政策力度,又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可以更加好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较为充裕。比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我国政府债务率明显低于G20国家和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而且地方政府债务大多数都用在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空间。同时,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逐步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引导微观主体形成关于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期,由此减少不确定性、提振市场信心。在此基础上,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当前工作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统一起来,能够进一步拓宽政策空间,获得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反复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着力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理政治学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把握时度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既稳扎稳打,又勇于突破,推动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

  稳是大局和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稳就要稳增长、防风险、守底线。今年以来,我们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水平发展这一第一个任务,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组合效应。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约95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分季度看,每个季度创造的经济增量逐步扩大,分别为1.19万亿元、1.22万亿元、1.29万亿元,为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均实现稳步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4%、5.4%、4.7%。同时,我们加快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经济安全能力建设,成功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截至9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从社会预期看,稳的关键是提振信心。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预期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宏观政策对提振信心的非消极作用得到一定效果发挥。以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为例。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涉及电网、铁路具体业绩核算,贴近实体经济,且每周都能计算。对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可以第一时间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企业运转情况,预判短期经济总体景气状况。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景气区间,表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企业信心增强。

  稳还体现在就业稳、民生稳。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结构性就业压力,但得益于经济体量增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稳就业政策支持,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0月份进一步降至5.0%,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同时,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兜底保障慢慢地加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5.7%、6.4%,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分别增长11.5%、8.1%。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能够有力提振发展信心、增进社会消费预期。

  进是方向和动力。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抓创新、调结构、谋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产业培育壮大,进的动能在增强。

  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4年,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拥有百强科学技术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

  协调是评价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备,今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增长平稳,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持续增强。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大幅领先整体水平,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

  高水平开放是促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高水平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2%,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服务贸易收支保持增长。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带动外企在华投资意愿持续提高。同时,我国提出“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等,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顶住压力实现稳中有进殊为不易。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偏弱,部分公司制作经营面临困难。正视困难,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一定能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习指出,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仍就保持战略定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今年11月,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正式达成;1—10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同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截至10月8日,114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17亿吨;45家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1.52亿吨。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3—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同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累计装机约占全国装机的54.7%。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我国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全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同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也有效促进了先进节能高效设备产品推广应用,降低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至88.5%。

  也要看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改变,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央、国务院8月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为快速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健全国家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汇聚各方面力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04

  习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既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积极应对,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习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党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宏观调控加力提效。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显著改善,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任务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与西方国家大多以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相比,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更为丰富、目标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样。我们党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整体视角审视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强化协同联动,在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时更有效。今年以来,我们党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政策协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多方面因素、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货币政策发力支持稳增长,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的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财政政策力度加大、提质增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协同发力,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统筹考虑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加强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宏观政策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对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形成有力支撑。

  针对明显问题推出纾困帮扶政策。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出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等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在经营主体方面,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显现,增强了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同时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在长期资金市场方面,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有效提振长期资金市场信心;等等。这些纾困帮扶政策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有助于打通经济运行中的卡点堵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加强宏观调控也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比如,《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助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增强了财政资金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助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将推动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随着宏观调控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效应得到一定效果释放,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质效提升。促进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10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企稳回升势头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预计为3.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增长1.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增长4.2%。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居于前列。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十分不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出6.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同比增长4%,反映出我国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持续提升。10月份,工业生产增势稳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也不断改善。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重点领域风险逐步化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系统谋划、持续发力,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一定效果支持,房地产市场向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地方债务风险整体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一定效果处置化解,金融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筑牢。总的来看,我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的提高,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实施有效的预期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和微观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与经济发展目标,对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更好参与经济运行。今年以来,我国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短期看,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动下,9月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从中长期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等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光明前景擘画了宏伟蓝图,有利于增强公众信心、改善长期预期。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平稳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幅度的提高,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大、更艰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慢慢地加强应对各类风险和冲击的韧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调控能力逐步的提升。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党对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谋划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考虑政策初衷、目标取向、功能定位,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实施政策时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同时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将不断推动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既保证宏观政策力度,又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可以更加好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较为充裕。比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我国政府债务率明显低于G20国家和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而且地方政府债务大多数都用在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空间。同时,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逐步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引导微观主体形成关于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期,由此减少不确定性、提振市场信心。在此基础上,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当前工作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统一起来,能够进一步拓宽政策空间,获得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反复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着力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理政治学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把握时度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既稳扎稳打,又勇于突破,推动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

  稳是大局和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稳就要稳增长、防风险、守底线。今年以来,我们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水平发展这一第一个任务,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组合效应。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约95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分季度看,每个季度创造的经济增量逐步扩大,分别为1.19万亿元、1.22万亿元、1.29万亿元,为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均实现稳步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4%、5.4%、4.7%。同时,我们加快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经济安全能力建设,成功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截至9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从社会预期看,稳的关键是提振信心。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预期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宏观政策对提振信心的非消极作用得到一定效果发挥。以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为例。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涉及电网、铁路具体业绩核算,贴近实体经济,且每周都能计算。对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可以第一时间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企业运转情况,预判短期经济总体景气状况。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景气区间,表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企业信心增强。

  稳还体现在就业稳、民生稳。今年以来,尽管面临结构性就业压力,但得益于经济体量增大、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稳就业政策支持,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0月份进一步降至5.0%,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同时,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兜底保障慢慢地加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5.7%、6.4%,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分别增长11.5%、8.1%。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能够有力提振发展信心、增进社会消费预期。

  进是方向和动力。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抓创新、调结构、谋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产业培育壮大,进的动能在增强。

  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4年,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拥有百强科学技术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

  协调是评价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备,今年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增长平稳,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持续增强。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大幅领先整体水平,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

  高水平开放是促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高水平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2%,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服务贸易收支保持增长。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带动外企在华投资意愿持续提高。同时,我国提出“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等,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顶住压力实现稳中有进殊为不易。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偏弱,部分公司制作经营面临困难。正视困难,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一定能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习指出,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仍就保持战略定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今年11月,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正式达成;1—10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同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截至10月8日,114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17亿吨;45家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1.52亿吨。

  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3—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同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累计装机约占全国装机的54.7%。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我国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全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同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也有效促进了先进节能高效设备产品推广应用,降低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至88.5%。

  也要看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改变,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央、国务院8月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为快速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要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健全国家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汇聚各方面力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